打造你的生意模型

在前一篇文章中「創業,什麼是最重要的事?」有提到,創業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好風險的控管,但即便你做好了風險控管,無法透過持續且有效的模型獲得營利的情況下,你仍舊不會成功,然而這邊提到的模型則是商業模式(Business model),雖然「Business model」大多都翻譯為「商業模式」,但筆者的理解比較偏向稱之為「生意模型」;因為如果僅稱商業模式,那麼在製造業、工業、農業、醫療業、金融服務業等領域創業的話,統一稱之為「商業模式」,是否反而令人混淆?而模式一詞本身也是較為籠統,模型一詞是指對於某個實際問題或客觀事物、規律進行抽象後的一種形式化表達方式,因此以下我們將以生意模型作為文章主軸。

|可以隨心所欲的時候,人們總是互相模仿。

當你開始創業,踏入新創圈,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圈子的人喜歡聽成功的故事,而非失敗的故事,理由其實再簡單不過,因為他們想模仿的是成功,而非失敗,但這裡牽涉一個暗數據(Dark data),創業家應該尋找的是區別成功和失敗的因素,而不是碰巧和成功有關的因素,因為這些因素也可能和失敗有關,而且就算這些因素更常和成功連結而非失敗,也不保證這樣的關聯就是因果關係,因此你需要利用客觀事實來判斷不同商業選項或生意機會的成熟度。

生意模型簡單來說是它是一個如何創造價值、傳遞價值以及獲取價值的模型;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便模型與他人相同或類似,也會因為組織文化、與上下游供應鏈的關係、用戶忠誠度甚至成本管控能力不同,而有截然不同的財務結果,因此若該模型僅係提供框架或一個指引,當技術進步、市場演變以及用戶習慣的改變,很有可能會被時代顛覆,被競爭者淘汰。

|沒有內容的想法是空洞的,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。

由於政策、科技、政治、環境等等的演變,產生了許多做生意的新方法,為了方便分析,我們先將焦點放在生意模式的基本定義:「所謂的生意模型指的是它如何透過生產、銷售與支援其產品,創造財務報酬。」簡單來說就是你創業要透過什麼途徑或方式來賺錢;稍作展開則是一個組織如何創造、傳遞、以及獲取價值的手段與方法;再往下展則是廣受創業家與投資者偏愛使用的「商業模式圖」(Business Model Canvas ,BMC),創作者為Alexander Osterwalder 於在2005年所提出的,主要係透過九大要素,將商業模式以系統化的方式將其架構起來,主要聚焦在市場需求,並且解釋企業該如何獲利:

這個類似九宮格的「商業模式圖」,內容錨定了:
  1. 主要夥伴(Key Partner);
  2. 關鍵活動(Key Activity);
  3. 核心資源(Key Resource);
  4. 價值主張(Value Proposition);
  5. 客戶區隔(Customer Segment);
  6. 客戶關係(Customer Relation);
  7. 通路(Channels);
  8. 收入來源(Revenue Stream);
  9. 成本結構(Cost Structure)。

這類的模型工具,它精準地告訴你,思考這九個要素的問題,你的商業模式就已經站在一個高度上,至少它是理性且相對全面的;許多剛開始創業的人失敗原因,就在於生意模型和創業者自身的的核心能力、資源不匹配,BMC藉由九大要素提醒你,你的生意模型需要什關鍵資源;由於創業者一個人的能力與資源都是有限的,那麼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企業的生意模型、降低失敗的風險,就成為企業是否能夠存活的關鍵!針對BMC的展開及撰寫,隨著創業主意不同而有所不同,礙於篇幅關係沒辦法直接編制。(讀者可將你有興趣的主意來信詢問該如何展開成BMC。)

未來的財富將緊隨著那些有能力創造出有益概念的人,而不是那些執行概念的人。

有很多創業家他們只重視「技術與產品」,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,創業本質是「做生意」,那既然要做生意。就得從一開始設計一個很棒的生意模型,讓這件事能夠迅速獲得巨大的規模和可持續的競爭優勢,而不是亂七八糟的創新。是以分銷以及持續運營為主做的思考。

|為什麼要一開始就獲得巨大的規模和可持續的競爭優勢?

  1. 現在的創業環境極度競爭,若你的產品不是在市場上第一個推出、第一個打下城池、第一個建立護城河、第一個規模化壟斷,還是建議你乖乖回家,不建議創業All in你的身家。
  2. 如果你不算All in身家創業,小試一下水溫,經營副業可不可以? 副業也是生意,生意還是需要模型,只是模型規模比較小。
當你開始建立你的生意模型,很快會遇到模型的侷限性,這時候你可以試著產出最小可行性產品(Minimum Viable Product ,MVP),來驗證你的模型假設,然而這邊筆者想提出一個關鍵點順序,當你有好的創業主意,第一步不要先把生意模型確定下來,要先做的應該是產業分析,再好的生意,都要瞭解身處的產業,先參考自身的能力與資源,定義好自己想做的生意所處的產業,再還沒進行產業分析前,貿然執行生意模型的編制,很可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,以致見樹不見林,反而影響你做生意模型的分析。

透過顆粒度分析(Granularity),展開以下:

顆粒度由粗至細分別為:
  • 定義產業
  • 找到目標市場/客戶/用戶
  • 確認需求/痛點
  • 定義產品/服務
  • 確認上下游廠商、供應鏈、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。
當你分析產業時,若你身旁有核心夥伴或團隊,可一起進行分析,避免個人主觀意識主導分析,同時可以讓團隊參與討論、分析、並且做出決策;你可以在白紙或平板上,將該產業的知名、有規模且具有代表性的廠商,從相關的關鍵材料、零組件、品牌商、通路、系統整合商、甚至是顧問公司等等,依序在白板上寫下來,並在每一個廠商名字上畫個圓圈,接下來要找出的,是這些主要產業參與者彼此之間的關係,用線條和箭頭表示,當然真實情況可能變得更複雜,重點在於,這些線條與箭頭,標示出各個產業主要參與者之間的關係:
做完關聯後大致可以瞭解你想創業的生意其產業生態、以及主要參與者之間的關係,接下來的重點,就是「你的企業位置要擺在那裡?」以及「你的生意模型如何插入關聯圖」,一旦找好企業定位,接下來就是決定企業的關聯線,包含
  1. 資訊流;
  2. 物流;
  3. 金流;
  4. 客戶;
  5. 用戶;
  6. 主要供應商;
  7. 合作夥伴;
  8. 競爭對手。
當上述都可以確定下來,許多策略也才可以逐層確定和展開,因此在打造你的生意模型的時候,必須瞭解到自己企業所處的產業生態,並且熟悉產業主要參與者之間的關係變化,定期檢討自己企業在產業生態中的定位。

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,不是你的目標,而是你的系統。


快速總結重點:
  1. 正確的產業定位+生意模型(可透過BMC或其他Onboarding的方法);才能避免好的創業主意埋沒在創業的一開始。
  2. 當報酬大於風險,風險就容易被忽視,可透過模型及分析風險將其進行量化,避免低估風險,高估報酬。
  3. 重大的損失,常源自於微小的決定;固守舊信念,容易陷入偏見,透過模型的建立,確保思慮周到;建立修正邏輯。
  4. 創業不是一個目的地,同樣上班的終點也不是創業,為了做生意而做生意通常結局不是失敗就是繞了超長的遠路,應該要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之上。


留言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